現代物理研究所源于1958年設立的原子能系(又名物理二系、原子核科學系),是全國高校中第一批設置原子核物理專業的研究機構。1997年,原子核科學系改建為現代物理研究所。現有高水平國際化專任師資6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0人(多名外籍),含3名兩院院士、2名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7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名其他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23名上海市人才計劃入選者。擁有兩個創新研究團隊即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本研究所是我國核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培養重鎮之一。擁有國家基金委理論物理專款上海核物理理論研究中心、核物理與離子束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離子物理創新引智基地、上海EBIT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究與交流平臺。本系重點發展五大學科方向--粒子物理、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核技術及其應用、理論與計算物理。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高能核-核碰撞物理、重離子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核天體物理、激光核物理、強子物理、味物理、粒子探測技術、中微子物理、暗物質、量子色動力學、等離子物理、聚變科學與工程、反應堆工程、核能材料、原子與分子物理、量子光學與精密測量、激光加速物理、材料物理、核技術分析、離子束生物醫學物理和離子束科技考古等。
本研究所國際交流活躍,是美國BNL的STAR和sPHENIX實驗國際合作組、日本KEK的Belle與BelleII實驗國際合作組、歐洲CERN的ALICE和CMS實驗國際合作組、意大利LNGSCUORE實驗國際合作者、俄羅斯JINRNICA-MPD實驗國際合作組及中國BESIII實驗國際合作組及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國際合作組的骨干成員單位。目前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項目在內的各類國際合作和國家級研究項目100余項。
本研究所是全國首批核物理與核技術博士點和碩士點之一,196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開始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至今累計培養碩士300余人,博士200余人。畢業生活躍在核科學技術領域,多位杰出校友當選為兩院院士。目前本所擁有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即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即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近年來年均招收研究生約60名。
為了幫助廣大青年學子加強對當代前沿核科學與技術研究前沿和熱點領域的了解、促進全國各高等院校的優秀大學生之間的學術和思想交流、并選拔優秀學生繼續深造,特舉辦本次夏令營活動。
報名階段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報名時間
6月10日10:00-6月24日10:00
二、報名條件
1.全國各高等學校2026年應屆本科畢業生。
2.學業成績優秀,預期可獲得推薦免試資格。
3.具有較強的學術創新或實踐應用能力。
4.有志于從事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核技術及其應用、理論與計算物理等相關學科方向的深入學習與研究。
三、報名材料
1.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證件照片,電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500K以內。
2.本科階段現有完整成績單(須加蓋學校教務處或院系公章),JPG或PDF格式。
3.外語水平證明,如CET-4、CET-6、雅思、托福、專業外語成績等。
4.有關獲獎證書和學術科研成果,如發表論文、出版物或其他原創性工作。
5.誠信承諾書(可從報考服務系統下載,簽名后上傳)。
6.個人簡歷一份(限A4單面一頁)。
7.由所在學校或院系開具的總評成績排名證明(須加蓋教務處或院系公章)。
四、報名方式
申請人登錄復旦大學研究生招生網(https://gsao.fudan.edu.cn),通過“研究生報考服務系統”中的“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進行網上報名。
本研究所無須寄送紙質材料。
五、相關說明
1.本次夏令營舉辦時間計劃為7月7日-7月9日。具體活動規模(擬參照往年)及舉辦方式等,另行通知。
2.營員遴選結果擬于報名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通過復旦大學研究生報考服務系統發布。
3.申請人應承諾填報信息和提交材料的真實性。如有弄虛作假,一經發現將取消申請資格并通報其本科院校。
4.有意報考我單位2026級推免研究生的同學(含本校本科生),應申請參加本次夏令營活動。我單位后期是否舉辦其他推免相關活動,另行通知。如果上級部門和學校關于夏令營活動有新要求,我單位將按新要求執行并及時通知申請人。
5.咨詢方式:021-65642787,fengyaya@fudan.edu.cn。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2025年6月9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